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巴人音乐、竹枝词及历代咏巴州诗词钩沉

2014年06月25日作者:李秀东 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26331次

  巴人音乐、竹枝词及历代咏巴州诗词钩沉

 

  巴女骑牛唱竹枝,

  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

  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是唐代大历诗人于鹄仿巴中民歌写的竹枝词。竹枝词就是起源于巴人音乐,盛于唐宋,流传在巴渝荆楚西蜀等地,影响久远的巴地民歌。在古巴国的文明进程中,巴人音乐是最重要的一环,与绰约多姿的远古神话相比,巴人音乐则体现了它的敦厚质朴。《华阳国志》所记巴人之诗,无论是媵妾的悲歌,还是农夫的自叙,都朴实无华,表现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特质。《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即唱“阳春白雪”时和者只有数十人,而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下里,指的是楚国郢都城内巴人的聚居区。也有人认为“下里巴人”是聚居在山下水边小块平坝的巴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巴山区广为流传的秧歌,也是这种音乐的体现。

  宋元明清以后的竹枝词承唐、五代歌辞句式,融比兴手法,用双关语、俚语,情感质朴,率真大胆,咏风俗,歌民情,曲调清新活泼,韵律和谐婉转,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多为文人拟作,引入教坊,广为传唱。唐以来,曾有顾况、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李商隐等诗人拟作《竹枝词》。顾况的《竹枝词》云:“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明人谢遴的《巴女词》云:“巴川积水极岷峨,巴女明妆艳绮罗,为语秋江风浪急,隔船休唱木兰歌”。有人认为巴渝竹枝词有“诗之国风,辞之九歌”之称。

  历代入蜀进川经过巴州或在巴州的郡守都留有诗词。杜甫的《奉寄别马巴州》:“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这首诗用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事以示巴州刺史马某,希望他建功立业(骊驹:青黑色的骏马。白玉珂:马勒上音响饰品,大臣谒见皇帝,即乘骊驹马,饰白玉珂)。

  严武镇巴州时,杜甫曾与之往来。上元二年九月,严武作了一首《巴岭答杜二见忆》是答杜甫《九日奉寄严大夫》一诗的回赠之作。诗为:“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叹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容,篱外黄花菊对谁。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诗中也不乏巴山风光描写。严武留在巴州的诗词很多,有的还被镌刻在南龛坡石壁上,有兴趣的读者可前去一观。

  李商隐留在巴中的诗更具有代表性。李商隐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当时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曾依桂管观察史郑亚郎及京兆尹卢宏正。柳仲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往来蜀地,路过巴州的时间颇多。清道光年间的地方志上选了他五首诗。其一为《巴江柳》:“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其二为《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三为《北禽》:“为恋巴江好,无辞瘴雾蒸。纵能朝杜宇,可得值苍鹰?石小虚填海,芦锆未破矰(指古代用以射鸟的箭),知来有千鹊,何不向雕陵!”(作者以北方飞来的鸟儿自喻,时刻担心苍鹰和暗箭的伤害。与其这样危险,不如飞向与世无争的地方,去食自然生长的菰木。)其四为《初起》:“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本诗写巴江之地常年多雾,难于见到太阳,增加了宦游羁旅之人的离愁)。其五为《柳》:“柳映春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此诗实写羁旅之情。)

  写巴州风俗、赞巴州有英雄人物的遗风、山水优美、景色宜人的当数唐中和年间巴州刺史张祎的两首诗,其一为《巴州寒食晚眺》:“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顷寒食酒,晚来风景最愁人。”其二为《题击瓯楼》:“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

  唐代诗人写巴州的诗词有70余首。见于清道光州志。五代时僧棲蟾《宿巴江》中有“一汀巴峡月,两岸子规天”,境界极美。王周的《巴江》也有极强的抒情性:“巴江巴水色,一带浓兰碧。仙女瑟瑟衣,风梭晚来织。”此诗画面极美,巴水像一条深蓝而青绿的带子,若说像仙女所穿的碧绿色衣服,那么就是江上的清风在夜晚中织成的。宋代以后,张垓的“清江一曲抱村流”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嘉祜五年(1060)前后任巴州别驾的彭永的《元霄》值得一读:“巴人最重上元时,老稚相携看点诗。行乐归来天向晓,道旁闻得唤蚕丝。”诗中写了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巴人老幼猜走马灯上的诗谜,从傍晚玩到天亮,直到听见“春鸽子”“催归”才还家。这种风习直到清末民国初年仍然盛行。

  从五代十国到清代,载于史料上的歌咏巴州的诗词有七十二首。镌刻在南龛坡老君洞正壁的《水调歌头·巴州守》被收入《全宋词》:

  霁色湛空碧,爽气正横秋。登高行乐同来,只说古巴州。扫拂尘埃来坐,携取烟云杖履,容我辈清游。座上尽佳客,一醉破千忧。

  倚虚壁,临绝 ,上层楼。黄花赤叶,鸟声啼断四山幽。醉里不知归去,空有乱云衰草,落日几多愁。舞鹤在宵汉,宿鹭点汀州。

  巴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并非无知者所谓蛮荒之地。这也是笔者钩沉历代咏巴州诗词本心所在。“字江如练复如带,万点巴山一望中。”要爱巴中,更应该了解巴中。

  (作者单位:巴中日报社)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