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
市委关于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巴中建成“巴蜀文化极地,巴文化中心,红军文化核心”。对巴文化来说,怎样定义,有何核心内容,特色符号元素是什么?巴中在巴文化区域有怎样的地位,如何发掘、认识、继承、发展?如何提升巴中人对巴文化的自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巴文化研究在哪些方面找到着力点,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引领,巴中如何打响巴文化品牌,助推巴中的发展?文艺作品如何展现巴文化?一个个的课题值得思考、研究、探讨。
于此,市文联专门组织了巴城部分文艺界人士以巴文化为内容,进行专题座谈,期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大家踊跃发言,谈见解,说认识,提建议,不一而足,现将大家的发言归纳整理,以飨读者。为使读者对巴文化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编发了彭邦本、何茂森、林莉等专家学者的论述,在此一并致谢。
【参与讨论人员:阳云 秦渊 陈俊 张崇渔 崔洪礼 杨通 彭从凯 陈以政 张万林 汪信龙 何茂森 向胜 苏星 夏明锤 王志国 岳鹏 李国军 杨正保 杨茂彬 晏涛 谯洪】
一、巴中是巴文化的故里,巴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它是与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并列的远古文化
巴中文化传承上以巴文化为主,巴文化是在融入了中原的秦文化和楚文化后,最后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巴中先民属于古巴国丹阳巴人 古巴国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氏族王国。巴蜀研究会张秀研究证明,巴人发源在秭归和江陵之间的丹山,巴中先民属于丹阳巴人,是经汉中通过“米仓道”逐渐迁徙过来,然后建立了古巴国,而重庆“巴县”江州叫“巴子国”,是两支巴人。巴中和巴州在唐代以前是通用的,唐诗中例子比比皆是,更早如《三国志》中张鲁败溃巴中,张飞于巴州智擒严颜等史实也足以证明。“巴国”和“巴子国”是两个概念,古巴国得名比巴子国还要早一些,大约在夏代末期建国。武王伐纣中的“巴渝舞”也不是指重庆(渝),而是阆中的渝水(当时阆中属于古巴国)。“巴渝舞”中的“巴”和“渝”是指阆中的渝水和巴中的古巴国,与重庆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能从资料和历史考证出来。
(二)巴文化是巴中区域文化的母体 巴中在巴文化区,巴文化是一种远古文化,它后来被强大优秀的汉文化吸引和同化,成为了华夏文化的同体,巴文化的文化特质在今天的巴中人身上似乎感受不深。这给巴中开发巴文化带来了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困惑,也给一些人认识观念上带来了障碍。实际上,巴文化是巴中历史文化发育、生长的母体,它是巴中文化的根,在这棵“老树”上后来又生长发育了米仓古道(盛唐石窟、巴山背二哥)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繁茂枝叶。多年来,因为巴文化考古遗存不清晰的原因,很多人对巴文化能否作为核心文化做大做强感到怀疑,缺乏巴中的巴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概念,文化产业的开发可以进行移植和借用,美国借用“熊猫”和“花木兰”成功做好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同为巴文化的区域,别人没有做起来的,如果我们可以借势抢先一步,占领“巴文化”开发的高地,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策略。认清巴中在巴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巴中的任务主要在于突出特色,做强优势。
(三)巴中是巴文化资源丰富的积淀区 巴中是巴文化资源丰富的积淀区,是巴文化的核心传承区,是以巴文化为先导,巴蜀文化融汇的多元聚居区。巴中的巴文化资源非常富足,是巴文化的核心传承区,也是以巴文化为主,巴蜀文化的融汇地带,巴人在山区以渔业文化为主,所以说巴人豪放、豪迈、大气、勇武,而蜀人以平原为主,是农耕文化,带有一种休闲、安逸、安闲、祥和,还有一种小农的经济意识。巴蜀文化的差异就在这儿。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