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艺评论 >> 正文

因为热爱,梦想从未停止飞翔

2014年06月25日作者:杨通 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5683次

  因为热爱,梦想从未停止飞翔

  ——序胡清华散文集《为心找条回家的路》

  在网上读过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再热爱文学》。文章里说:在这个似乎“怎么都行”的时代,大家好像一下子集体患上了文学的“失语症”。我们不再羡慕那“忧悒的朝圣者的灵魂”,不再在冰天雪地里谈论哲学,甚至已羞于再提起自己曾那样狂热陷入的“文学生涯”。文章还提到,原《诗歌报》总编辑蒋维扬大约在十年前就不无忧虑地说现在的世道是“风不顺着诗歌的方向”,文学也是如此;张爱玲也说过,历史只是一个美丽而又苍白的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世间的风从来都没有顺过文学的方向。读罢此文,对于一个痴迷于文学、钟情于写作的人来说,无疑心底积满了凉意。想想自己逾三十年的“文学生涯”,除了自认为精神生活有所“飘扬”外,物质生活则似乎并没有因为热爱文学而获取过多少温暖。故而,我反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还要热爱文学?执迷不悟的我的回答是:没有理由,只是——因为热爱。

  大概是2000年,巴州区第四小学在全校教师中举办征文赛,因为校长是朋友,我被邀去当了评委。获得一等奖的一篇散文的题目过后我就忘了,但作者的名字却记得:胡清华。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2年的秋天。某天,一文学朋友告诉我,说她的一位同事、美女文学爱好者想要见我。在“雪涛尚茶坊”,与朋友一同到来的“美女文学爱好者”就是胡清华,多少有些意外。胡清华交给我一部她的散文书稿,名曰《生命的约定》,叫我帮她看看。一时找不到推辞的理由。我说我是写诗的,对散文不是很在行,不过,我可以认真读一读。我当场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为心找条回家的路》很好,建议用作书名,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请我为其写序,我虽惶然,却不好拒绝,便答应了。

  漫读胡清华的散文作品,文前所述“在这个似乎‘怎么都行’的时代,大家好像一下子集体患上了文学的‘失语症’”那种淤积于心上的阴霾仿佛有了被驱散的可能,感觉“文学的风”好像还是在顺着我们的方向吹拂,虽然有些微弱,却并不缺乏暖意,感觉文学的路上其实并不乏“忧悒的朝圣者的灵魂”。

  通过一页一页地阅读,胡清华风华正茂的“人生史”皆由她多姿多彩的文字串缀着,其串缀的核心经脉便是因为热爱文学而一直未停止飞翔的梦想。胡清华从小就喜欢读书,小人书,连环画,长篇小说,名人散文等,濡染其中,深受影响,所以文学在她的生命延伸中一开始就占了上风。虽然文学并未根本左右她人生的全部经历,如无异于他人的在校读书接受教育、毕业工作教书育人、结婚成家相夫教子等。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时间毕竟很少。我不怀疑,胡清华也许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说被体制承认、大家公认的那种作家),她只是要求自己偶尔在匆忙的时间的缝隙里停下来,藉着月光或星辉、捧住虫声或鸟鸣,保留着做梦的权利,把追求文学的心语和足迹用文字的形式烙印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张安静的纸上。所以,因为热爱,她总是醒在红男绿女的迷醉里,醒在车水马龙的喧哗上,醒在贪恋红尘的落没外……文学,让一个穿越梦境的人,虽心怀忐忑,却方向清晰,虽目曳茫然,却情色坚毅;文学,让一个淡泊明志的人,看似心猿意马,时空错置,却云雨游移间花开见佛,温馨盈怀,岁月更迭中水流成雾,柔情弥漫。大地浩然,万物皆有其精神,我们可谓渺小却并未置之度外,我们被无处不在的真善美恩泽滋养、我们被文学的光芒照耀指引,是幸运的。胡清华说,“从我看那些闲书起,就有一个习惯,喜欢将好词好句记录在一个小本上,没事时拿出来看看。由于有了那些文字的滋养,我从小学开始写的作文就有些不同的气息,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大人的赞誉。读的书多了,文字给我的滋养也就越来越丰厚了。”大凡热爱文学且行走在文学路上的人,都有此同感,从爱好到追随再至坚持,一部分写作者也许最终不能成名成家,然而其享受的过程,无疑是美妙的。就像胡清华,在读中学时写过一篇童话,她的语文老师说写得不错,让她寄出去,她于是兴致勃勃地将“作品”投进邮箱,但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多少对她有点打击。但是老师的褒奖却激发了她对文学进一步的热爱,她率领一帮同学在就读的渔溪镇中学办起了一个文学社,取名“春芽”,还刻钢板油印了一份报纸,希望他们那文学的幼芽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胡清华说,那些时光总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她的文字没有变成芬芳的铅字,她不觉得遗憾。对文学的憧憬、想当作家的渴念,一直存在。

  胡清华写作比较率性。有时突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马上动笔将其写下来。因为率性,所以真实、真味、真情,读来诚实、生动、朴素、感人。她满怀关爱、流着热泪写就的《孩子,你需要一片蓝天》着实感动了我,将其发表在了我编辑的《巴中广播电视报》的文学副刊上。胡清华说,虽然她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地方小报上,但她却喜不自胜,毕竟有作品发表了。后来,她又陆续发表了《思念》、《巴山雏鹰展翅飞》等小文章。胡清华告诉我,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写的不多,投递出去的更少,因为她很不自信,总认为自己的文笔太稚嫩。2010年后的这两年,她常常有了写作的渴望,其《手术》、《春天》、《无法洒脱》、《我的作家梦》、《对不起,吴老师》、《教师要有点精神追求》、《绝不带着病容面对学生》等相继发表在《巴中新报》(原《巴中广播播电视报》)、《巴中日报》、《巴州教研》等报刊上。胡清华的写作态度令我欣赏,低调,沉静,自谦,从容。她表达的,只是一份热爱。

  胡清华坦露,写点东西真不容易。小儿子的出世带给她不少写作的灵感,但小儿子的到来确实又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白天在学校里忙备课、上课、改作业,忙得连与同事聊天的机会都很少。担任学校德育副校长,每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城区小学竞争大,德育活动就是学校的面子,大家都看着,她是一个要做就要做好的人,于是只有“忙”伴随着她。她不能将工作带回家,家里的小儿子会缠着她,片刻不离身。加之,家里的家务事很多,一家人的衣服要洗,家里的清洁要做,儿子乱扔的玩具要收拾……做不完的事,忙不完的活,写作只能是忙里偷闲,常常是等到儿子入睡以后才打开电脑,常常是只在手机上记下只言片语。也许正因为写作的机会少,所以胡清华愈加珍惜,愈加觉得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情感的寄托,梦想的飞翔。

  红尘万丈,人海茫茫,何处是归途?人生苦短,转头即空,唯求与文学同行。只要有文学同行,即使“烟雨迷蒙”,即使心上有尘埃,人生亦如酒似蜜;只要有文学同行,即使不能彻底离尘逸世,亦能心生光辉,春色漫绽。有泪就有善,有善就有爱,有爱就有温暖,有温暖就有文学。春去花还在,花去香还在,香去人还在,人在文学在。看看前生,望望来世,再念念文学。文学就是这一路达成某种默契的歌声,直叫人生死相许!时光飞逝,诱惑缠身,我们都是误入歧途的人。是的,文学,是一次冒险之旅,当我们满怀信心上路,却必然经历一生的艰辛与磨难;当我们倾其生命的所有,到头来,或许只剩下情感的灰烬。我相信,胡清华之于文学并不奢求能终生与“子”执手,同步日暮途穷,只是因为热爱,不能停止梦想的飞翔;是的,文学,仅仅几笔几画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既感觉伸手可及,又觉得那么遥远。但我相信,只要热爱,文学便在不远处等着她的追随者。尽管,我们谁都难于抵达文学遥远的彼岸,但是作为文学最亲密的追随者,我们会一直走下去。我们会做一帆小小的航船,乘着文学的风,漂流在文学的河流上,看潮弄险滩,听水拍云崖。心无旁骛,无所谓得失,只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这是胡清华的心声,也是我的祝福。

  祝福胡清华:因为热爱,为心找条回家的路。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