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艺评论 >> 正文

自由人性的呼唤

2014年06月25日作者:周亨友 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4745次

 自由人性的呼唤

——《青梦》评析
 
  张洪祥的散文《青梦》以文化人的敏感与机智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青梦》的开篇,作者便以艺术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理想图景。深秋的小河“在那青枝绿叶间蜿蜒流淌”,“红彤彤的高粱穗子宛如少女的脸庞灿烂而妩媚”,悠闲的鱼群正在浅滩享受太阳光的温暖,十四五岁的少年带着他的妹妹在河边尽情地玩耍、打水漂……多么美妙的画面。在富有诗意的描绘中,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与统一。然而,“一觉醒来,原来只是一个梦”。行文至此,笔锋陡转,文澜顿生——原来人类在如诗如画、丰饶美丽大自然中的自由任性,居然只是梦中的事情,让人不免产生丝丝惋惜。
  根据周公对梦的解释,“做这种梦,必见亲人无疑,青者亲之谐音也。”根据这一关联点,作者巧设伏笔,宕开笔墨,由梦幻世界转入人间亲情的极力描述之中。
  按血统关系组成的血缘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萌生了至高无上的亲情。亲人们群聚而居,共图理想,同创未来,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然而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迫于生计、追求理想以及经营世务等多方缘故,同一血统的亲人“平日都各奔东西,难以团聚”,给异地的亲人带来无限的思念与牵挂。这种思念之情让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演绎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创造出许许多多情景交融的“意境”,《饮马长城窟行》、《碧磵驿晓思》等诗作无不让人扼腕叹息。而当离别之情与亡国之恨交汇袭来,那从血泪中迸出的声声凄苦,更让人刻骨铭心,不得不掬一把同情之泪。
  作者思想感情的野马放纵奔驰,对人类社会至真至纯的亲情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述,在缠绵悱恻、千愁百恨的氛围之中,使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生的坎坷与心酸。作者以艺术的直觉进行一番深刻的情感体验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青梦与亲情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青梦的绿色正是生命的色彩,亲情不正是生命的体验么?“青与亲融合在一起,绝不仅仅是字音的和谐,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发现,星移斗转,层波叠浪,曲折多奇,潇洒自如,既顾盼篇首,产生“回眸一笑”之效,又开闸泄流,顺势转入下文对自然生态的进一步关注。
  记忆中“故乡的生态原本是很好的”,鸟鹊们在林间鸣叫,金钱豹在林中出没,野核桃的果实“香脆可口”,成群的鱼儿“亲吻你的肌肤”,好一派和谐、欢乐、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这一切都离我们远去了”。人类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需要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欲望,需要同大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以显示自身的天赋与才能;然而,这种天赋与才能的无限制拓展,反而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劣的生态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制约限制着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人类的本质力量受到异乎寻常的遏制而无法得到自由显现。“这正是拥有时不知珍惜,一旦失去才觉宝贵。”
  至此,作者以青梦为线索,驰骋联想,纵横捭阖,使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得到了艺术的展示。既然人类在征服自然与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免不了自然对象的限制与社会异己力量的制约,总是处于能动性与受动性、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纠葛之中,那么,人类就应积极“反思”,不断“创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受动地位,使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在不断的对象化的过程中得到自由施展、人类的主体意志得到充分肯定,从而让人性日趋完美。
  (作者系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分院副教授)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