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学 >> 资讯 >> 正文

中国作协赴巴中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2016年05月31日作者:马希荣 来源:巴中文艺网 浏览:100594次

  王巨才在讲话中说,这次重走长征路,目的就是缅怀那段红色岁月,从革命先辈英勇的事迹和奋发的精神中汲取营养,接受洗礼和熏陶,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的文学事业中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我们的创作,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青少年当中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使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相信在革命事迹和老区人民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我们一定会以更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优秀作品回报我们的党和人民,回报我们这个生机盎然、大有希望的时代。

  侯中文在致辞中对作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巴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概况。他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高体现,是激励当代中华儿女负重前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巴中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力改变巴中革命老区贫穷落后面貌,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恳请各位作家朋友,用你们的心和笔讴歌伟大的长征精神,描绘新时期的巴中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巴中人民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决战贫困的时代风采,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油鼓劲。

  采风团代表向刻有13.8万烈士英名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出发仪式由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罗勇主持。

  随后,在侯中文的陪同下,采风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恩阳古镇红军旧址、通江巴山新居建设、红四方面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毛浴古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空山战役遗址、李先念纪念馆。

  采风团成员包括刘兆林、孙德全、邢春、刘华、徐剑、宗仁发、邵丽、康纲联、郑有义、朱小平、牛庆国、全勇先、卢卫平、丁晓平、宗利华、弋舟、余红、哲贵、余宁、曾皓、刘大先、荣杰等。

  巴中有革命“露天博物馆”之称,是一个神圣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让许多作家感慨不已。10年前曾经重走过长征路的刘兆林是第一次重走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他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离真正的共和国还很遥远,红军就有这种信念,能看得这么远,非常了不起。在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红色花岗石雕塑了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半身像,其中对张国焘的半身像的特殊处理让作家们感慨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客观与尊重。

  作家徐剑说,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长征其他路线上,比如他自己去过3次赣州、两次井冈山。这次重走红四方面军路线,让他深深感到对红四方面军应该有更深的认识。“最让我流泪的是很多烈士墓碑是家属立的,往往是妻子带着自己的儿子或孙子立的碑。这里有些县五六千人参加红军长征,都没有回来。比如其中有一个少将,家里10口人都参加了红军,只剩下3口人守家。这让我们思考,这块土地不能忘记他们。据当地领导介绍,国家实施扶贫政策之后,这里的人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觉得对这块土地怎么投入都是应该的。”

  采风中,随处可见老区发生的可喜变化,作家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当年红军的遗迹,更拍下了老区人民幸福的生活。云雾缭绕的满目青山、整齐祥和的巴山新居、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老人们慈祥的眼神,让作家们更加感慨:正是红军当年的奋斗才换来了今天人们生活的美好,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辜负红军当年的作出的巨大牺牲。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