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成果展演”8月25日晚在北京民族剧院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9个代表队、近500名学生进京参加表演20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这些长期生活在山里乡里的农村少数民族孩子基体都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她们将在北京愉快的生活5天,并欢聚在一起,用舞蹈跳出她们心中最美的梦想。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中国舞协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该工程设立七年多来,得到了各地舞协的大力支持,已惠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孩子,开办了175个农村教师班,免费为农村小学培养了5808名农村舞蹈教师。
2007年12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顾秀莲副委员长宣布工程启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40多家电视平面网络媒体先后对工程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为了检验三年来“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教学成果,展现新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中国舞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向祖国汇报——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2010年中国舞协组织了农村少数民族儿童“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演出活动。2011年,中国舞协在安徽进行“新农村舞蹈教室”试点,并建立了22个示范点,2012年在合肥举办了“新农村舞蹈教室”教学汇报展演,并在广东、河北全面推广,在23个县建立了“新农村舞蹈教室”。2013年在内蒙、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甘肃、新疆7个省自治区建立了17个“少数民族舞蹈课堂”。这些“民族舞蹈课堂”示范点都是建立在当地县以下农村小学,多民族聚居地,通过在当地招募舞蹈志愿者每周一次或两次进行舞蹈教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素质教育。
今天中国舞协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成果展演”,让已建立“新农村舞蹈教室”和“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的农村小学,通过选拔进京展演,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在北京的舞台上,展示舞蹈风采。其中哈萨克族舞蹈《牧场欢歌》,舞蹈来源于孩子们在牧区的真实生活,以一个小牧羊女和一群小羊为舞蹈形象,讲述了小女孩在放牧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同时体现出“团结、友爱、互助”这一主题。贵州凯里市炉山小学苗族舞蹈《我愿是只吉祥鸟》,表现的是走出大山的少儿,愿做一只吉祥鸟回到家乡,把爱和快乐热情播散,给孩子们送去知识、梦想与希望,飞向美好的明天。云南省丽江玉龙县少儿表演的《月亮姆》,舞蹈的灵感来自一首纳西族的民间童谣,它讲述的是孩子们在有月亮的夜晚,唱着月亮姆这首歌谣,在月光下嬉戏玩耍的故事。
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已走过7个年头,它正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其产生的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越了原本的设计,上升到了全民美育的程度。与此同时,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不懈的努力,将舞蹈艺术带到了全国各地。通过对本民族舞蹈的学习和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孩子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对舞蹈本身的认识,更是为她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大门。
8月27日上午9点30分,将在中国文联大厦(北沙滩1号院)A座818室,举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志愿者座谈会,欢迎各界媒体朋友参加并现场采访。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