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民间文艺 >> 民风民俗 >> 正文

巴山传统工匠之一:木 匠

2014年06月25日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7155次

  巴山传统工匠之一:木  匠

   木匠,亦称木工,是过去巴山地区常见的传统手工艺人,也是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古老行业。以前,凡是修房造屋、制作门窗、加工木制家具和农具等,都离不开他们。

   木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职业,但那时还仅是一个官名,表明其职责范围。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说明木匠那时就已列入为数不多的六个工种之一。相传春秋时期的鲁班,为其开山先师,他既能建造“宫室台榭”,又能制造“云梯”等攻城器械,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还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匠工具和磨子、碾子等生活用具,被称为“机械之圣”。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行业的共同祖师,尊称他为“鲁班爷”。

   传统的木匠,是以木头为材料,采用手工工具,制作家具、木窗、木门、木梁等各种木器。其基本工具有锯子、斧子、锉子、凿子、锤子、墨斗、尺子、刨子等,每样工具都有大小不同的数种规格,后来还增加了一些电动工具,平时都分门别类地安放在一个可以肩挎的木箱里。他们一般靠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装有各种工具的木箱,另一头挑着长约8尺前低后高的木工凳,走乡串村揽活,云游四方。哪家有木工活就到哪家,如遇到修房造屋,或因结婚做家具,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当然吃住也在那家,并以酒肉款待。

   传统木匠都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拜师学艺,由师傅手把手地传授技艺。一般要经过三年以上的刻苦学习,才能出师并单独出门做手艺。出师的木匠,大都会自行设计土木结构的房屋和常用家具、农具的样式,并能算出所做物件需要的木材量,一般不会给主人造成浪费。所做木器,特别是床、柜子、箱子、桌椅和木桶、木盆等家具,基本不用铁钉和粘合剂等材料,全靠楔形嵌套,榫卯组合,无缝对接,既密实、美观,又耐用、省钱,其精度可超过机器加工,不仅强度高,而且连水也透不过。许多精雕细刻的木器,更是“巧夺天工”,成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1.jpg

   木匠们虽然干的是力气活,但因有专业技术,一年四季干活又都在室内,不会遭受日晒雨淋之苦,加之不愁吃住,还有稳定的收入,曾令许多人羡慕,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尤其是一些手艺特别精湛的木匠师傅,常常被人传说他们读过“鲁班书”,因而显得有些神秘。他们除做门窗、家具、农具等木活外,还有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在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屋上梁封顶之日,房主都要请去“镇邪”,即由他们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上高喊大吉大利的话,以保房主日后平安富贵。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电锯、电钻、刨床、气钉枪等现代化工具,逐渐代替了过去木匠必备的锯子、凿子、刨子、斧子等传统工具,家具制作借助各种机器,采用电脑设计批量生产,已很少使用传统工艺。同时,因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都不愿请木匠到家打制家具,而直接去商场购买时尚的成品家具,这使得以工艺见长的传统木匠没有了用武之地。许多木匠只好转入建筑、装饰、广告等行业,变成了地板铺设、吊顶安装等装修的工匠;一些年长的传统木匠,也因身体衰老等原因,渐渐淡出了木匠行业……

     而今,传统的木匠行当,已属远去的老行当,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将直接导致传统木工工艺逐步消亡,慢慢湮沒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此,不得不令人感到有些无奈!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