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民间文艺 >> 民风民俗 >> 正文

巴山传统工匠之二:石 匠

2014年06月25日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8109次

  巴山传统工匠之二:石  匠

   石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手工艺人,也是过去巴山地区常见的传统工匠。他们以天然石头为原料,采用手工工艺加工制作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石材、石器。

   巴山地区山大石头多,家家户户盖的房子、大门和院墙的基础、墙壁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窗台、门台、台阶,院子里的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碓、墓碑、牌坊、石狮子等,全是用石头打、凿、磨出来的;甚至连茅坑、猪圈、鸡窝、梯坎等,也都是用石头垒成的。可以这么说,石器是人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使用对象,而石匠正是这些石器的制造者。以前,在乡村的山坳里,到处可见横七竖八地堆放着一些不规则的石头,而几个石匠便在那些石头上劳作着,用自己的力气和汗水,把那些原本凹凸不平、没有规则形状的石头,变成一件件精巧适用的石器。

   传统石匠的工具,主要有大锤、二锤、钢钎、楔子、錾子、手锤,还有划线的钢尺和弹线用的墨斗等。每件工具都有各自不同的用处,大锤和楔子都是开山用的,二锤是砸石头用的,钢钎在撬石头时起到杠杆作用。而用得最多的是錾子,剖、削、镂、雕、刻、磨等工序都要用到它,石匠们成天左手握着它,右手拿着锤子,反复击打它,而它碰撞着石块。在不断地用力击打下,石屑乱飞之后,一条条紧密排列的细凹槽随之慢慢呈现。这简单而单调的动作,没有掌握击打技巧的人,只要试着敲打几下,就会因为石头的坚硬和弹力,被震得虎口发麻,眼冒金星。

   在采石运石的过程中,石匠们创作出了独特的号子,并得到广泛运用。从开采到滑撬时,都要以号子为令,起到了指挥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劲儿往一处使的作用。石匠号子的曲调朴实、简洁、优美,曲词以号令语言为主,号子分预备号、起动号和停止令,多为一叫一答的方式,号手(即领唱人)嗓音洪亮,唱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并通过不同音高的转变,传达行动号令,工匠们则根据不同节奏起、撬、调头。他们在抡大锤时,也要喊着嗨哟嗨哟的号子,大锤在空中抡成一个圆,而他们的眼睛根本用不着看钢钎,但每一锤都能准确地砸在钢钎上。

QQ截图20140625163011.jpg

 

  在所有的传统工匠中,可以说石匠是最苦、最累的,只有体格强壮的男人才能做。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清晨,他们在一片片叮叮铛铛的敲凿声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胳膊上暴露的青筋,沾满灰尘的破衣服,额头上满是汗渍的皱纹,就是一幅形象的石匠劳作图。他们用自己所有的力气,和一块块顽石消耗着,在那些顽石逐渐变得平整的过程中,也流干了自己的汗水。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劳动,以及潮湿阴冷的环境,还导致许多人落下一身病,如关节炎、腰腿痛、砂眼、肠胃病等。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养儿莫学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眼睛想要看婆娘,一锤子打在手上……”

   石匠行业因历史悠久,石匠们在一代又一代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行规,无论师傅和徒弟都会自觉遵守。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石匠节,这一天石匠们都要放假一天,到鲁班庙里祭拜,求祖师爷保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相传是山神爷的生日,石匠们把这一天定为开山节,要在这一天去祭拜山神;在开石山时,不许吃血豆腐,怕把山吃出红点红线,在干活时会见红(工伤);在石山上不许杀生,尤其是蛇之类的动物,即使一只小壁虎也要放生;在坑塘中不许乱说话、不许打闹,意在干活时精力要集中,以免出事故;等等。

   总之,传统的石匠,始终给人一种诚实本分的印象,只有老实人才会选择这种职业,他们一般都没有偷懒耍滑的习惯,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原始匠人的石匠,仍有“用武之地”,从乡村到城市还可看到他们的身影和杰作!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