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民间文艺 >> 民风民俗 >> 正文

巴山传统工匠之三:铁 匠

2014年06月25日浏览:16517次

  巴山传统工匠之三:铁  匠

   铁匠,亦称“大炉匠”,过去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它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也是以前巴山地区常见的传统工匠。他们以太上老君为祖师,以铁为原料,凭借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传统的铁匠,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铁匠铺。所谓“铺”,大都是一间破旧的房屋,屋子正中安放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即红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其主要工具还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熟了的铁坯)、砧子(打铁的平台,方言称‘砧子’)等。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将烧红的铁器移到砧子上,一般由徒弟手握大锤进行反复锻打,师傅左手握铁钳不停地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传统的铁匠师傅,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的成形阶段,主要由师傅来完成。在师傅手中,坚硬的铁块,可按加工铁器的需要,变成方、圆、长、扁、尖等各种形状。传统铁匠加工的铁器,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具,各种各样,一应俱全。主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各种锄头、铁耙、耙齿、铁镐、镰刀、斧头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弯刀、菜刀、锅铲、刨刀、火钳、火搭钩等,此外还有门环、铁钉、门插等小铁器。

QQ截图20140625163243.jpg

   铁匠铺里,从早到晚都是炉火熊熊,锤声叮当。随着加热的需要,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钳快速夹至砧子上,一番铁锤捶打,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了铁匠的理想器物。有的时候,师傅还要把铁器放入水槽内淬火,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即告完成。淬火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淬火技术如不过关,制作的铁器即便外型十分精美,但却不会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传统的铁匠,只能是男人的职业。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先要本身硬”这句俗话,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铁礅、铁锤都是钢铁做的,本身就很坚硬;二是打铁的人,需要过硬的体质和强大的力量,否则就吃不了这碗饭。一年四季,师傅左手夹铁器,右手使小锤,还要不停地翻、移、换,引领徒弟操作;徒弟抡起 五公斤的大锤,不停地锤打,一天下来会累得腰酸背痛,四肢瘫软。师徒俩的汗水混和着灰尘,搞得花眉戏脸,像山神庙中的灵官菩萨。他们不仅苦累相伴,而且生活简单清涩,一般人都难以坚持下来。 

  传统的铁匠,都很讲究诚信。凡加工的铁器,有夹灰、卷口、焠火过硬而“缺口”等现象,找到那家店铺,师傅都会免费整修。因为铁器上打有“印记”,如同书画的“落款”,绝不会赖账。过去,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三,许多地方还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铁匠会”。这一天,铁匠们会聚集在场镇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尽情施展各自的手艺,吸引人们前来观看。十里八乡的村民,会纷纷拿来自家用坏的农具,找到钟意的铁匠帮忙修理。

   由于传统的铁匠又脏又累,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肯学这门手艺。加之现代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传统的铁匠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些可惜。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